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发布——3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《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(2021-2035年)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。《规划》首次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,提出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目前,我国加氢站已累计建成超过250座,位居世界第一,约占全球数量的40%。氢能产业发展必须经历一个从小到大、从量的逐步提升到质的较大突破的过程,未来真正的大发展将是在“十五五”规划期间。现阶段,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做好工作。
坚持安全为先
近两年全球发生过的由于操作不规范造成的氢气爆炸事故,给氢能安全管理敲响警钟。产业发展初期,如果安全事故频发,会对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。因此,《规划》中一再强调安全发展的重要性,提出“把安全作为氢能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”,“强化对氢能制、储、输、加、用等全产业链重大安全风险的预防和管控”。这表明,氢气必须纳入危化品管理体系。
构建创新体系
《规划》将氢能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,从关键技术突破、产业平台支撑、人才支持和国际合作等多方面作了部署。目前关键核心技术装备仍是产业发展的主要掣肘,须下大力气攻关。当前,国家、地方和企业都进行了相应的资源配备,研发投入不断加大,但还是要充分吸取借鉴风电光伏等新能源、新能源汽车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发展经验,既要发挥好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,也要加强优质创新资源整合,鼓励协同创新,加速突破关键材料、核心技术和设备瓶颈。
因地制宜布局
发展多元应用。《规划》多处体现出国家对产业理性发展的要求。过去几年,各地把氢能产业作为重要的新动能进行培育,但存在对本地发展氢能产业比较优势客观分析不足、无序竞争的情况。我国不同区域资源能源禀赋、产业基础等差异大,各地区应从各自的资源禀赋、产业基础、市场空间及地方财力等多方面系统谋划、理性规划,避免跟风盲从。现阶段,重在开展氢能试点示范,坚持“小步快走”,这有利于产业走稳走实走远。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制氢国,大量的工业制氢现在制的是“灰氢”。如果能逐步转向以绿氢为主,就既可以促进工业行业的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实现,又可为水电、光伏、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提供广阔市场,实现协同发展、合作共赢
坚持开放合作
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、推进碳中和进程中,多国对氢能寄予厚望,氢能将成为未来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。中国氢能产业发展需要坚持在产业发展、技术创新等多方面进行开放合作,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、两种资源,积极融入全球氢能产业链、供应链,推动形成国际氢能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。
文章来源:《能源评论》2022/05 张晓强